这说明,禅宗作为佛教宗派,既要维护其宗教哲学的基本立场,承认心性本体(佛性)的绝对性、超越性和永恒性。
他认为,人有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,这是人的主体能动性的表现。他们所说的心,完全是认知之心、理智之心。
人只有结成一定的群体,才能同自然界相对立,利用和改造自然界,这就是人的社会主体性。他的化性起伪说,就是这一理论的具体运用。孟子赋予人性以先验的道德属性,认为人人皆有内在的道德情感和需要,荀子却断然否定有任何先验的道德性,恢复了人的生物性的本来面目,因而出现了所谓性善与性恶之争。但荀子却按照自然性的可能发展,赋予恶的道德评价。荀子被认为是提出天人相分说的著名代表,但是不可否认的是,他也有天人合一思想。
荀子站在儒家立场上,广泛吸收其他各家思想,是建立起了哲学体系的第一个思想家。礼者,贵贱有等,长幼有差,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。反而在私人情感方面,儒家倒是缺乏正面论述和应有的界限,因而容易出现无序状态。
企业家的人格形象也是在自我修养中形成的。但是,我们不能继承这样的模式,这也不是儒家文化的理想境界。四是同天境界,也是最高境界。此书是在吸收中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的创造性力作,观点明确、论证充分、语言通俗流畅,引人入胜,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。
这就是中国天人合一说的根本含义。现在不是到处都有靠人情、靠关系才能办事的现象吗?可说是私情泛滥,连外国企业家都感到头疼。
仁既是个人的,又是普遍的,是二者的统一。作者在历史考察的基础上,明确提出20世纪是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关键词,而21世纪以自然价值为关键词。中国的民本思想即含有这层意思,只是缺乏程序化的客观的社会架构理论,因而不能真正落实,人反而成了工具。西方启蒙哲学主张个人自由、个人权利、个人的独立性与创造性,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,个人具有优先性。
* 原载《哲学动态》2004年第5期。西方哲学将人看作原子式的个人即实体,认为每个人都有独立的自我意识。天赋予人以德性,天是一切价值之源。再进而到自然界,同情、尊重和爱护一切生命(动植物)甚至山川大地,实现人与自然界万物之间的和谐,回到真正的精神家园,从而得到更大的快乐。
这就是最高的人生理念。天不是上帝,天就是自然界,但又有超越性的层面(天道),也有目的性(天地之心即生),神圣性。
这是人类未来的唯一出路。实行家长制管理,提倡绝对服从,这种现象确实是存在的。
情理是有情感内容的,不是抽象的,是有价值意味的,不是价值中立的。人活着,如果没有价值诉求,那就和动物一样,只是比动物更聪明、更狡猾罢了。这正是当代最现实、最迫切的问题。中国哲学则是从宇宙生命的意义上重视个人的,认为每个人都有天赋的德性,因而有自身的价值。人也不是单纯的理性动物,但也决不拒绝理性。能同天就能乐天,这是人生最大的快乐。
它首先从家庭的亲情关系开始,从中享受到天伦之乐,并能获得精神力量。所以,中国哲学提倡人的自觉自律,也就是为己之学。
又要关心、爱护和尊重他人和一切生命,超越自我。仁爱是人生最根本的情感需要,也是最高价值和终极关怀之所在。
这也是中西哲学共同关心的问题,但是解决的方式不完全相同。人不仅是家庭、社会中的一员,而且直接与天(自然界)相通。
这实际上是对人类的警告。它能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,制定人生的计划,推动事业的发展。西方的理性精神发展出现代科技(工具理性)与法制社会,在企业管理中讲效率、讲规则、讲程序、讲计算,等等,这是非常重要的,中国很需要工具理性。中国有天赋德性说,人是顶天立地的。
孔子就是主张求富的,不仅老百姓要富,他本人也想富。儒商是后来出现的,但后来的儒商都以子贡为榜样。
儒家特别重视人的情感,人可说是情感动物。中国哲学就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,也是塑造人格形象的。
而价值是由情感决定的,不是由科学认识决定的。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子贡,是有名的巨商,与陶朱公(商人之祖)齐名。
我国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说过,人有四种境界。中国人做事喜欢讲情理,古人称之为天理人情、人情天理,情和理是统一的。契约和德性应当是统一的,权利和义务应当是统一的。决不能把当前的腐败统统归罪于儒家文化,当前的腐败现象正是儒家文化被扭曲的结果。
最后,实现天地万物一体境界,即人与人、社会、自然界的整体的生命和谐,有一种普遍的宇宙关怀,这就是人生的终极关怀,也是人生的最大幸福与快乐。这同西方的纯粹形式的、逻辑推理的、数学运算的那种理性确实是不同的。
《周易》提出崇德、利用、厚生和盛德大业、崇德广业的主张,对今天的企业家很有启示。中华文化传统与企业家的人格形象 现代企业需要一种文化理念,现代企业家需要一种人生追求。
从现实层面看,这话不无道理。现代企业建立了契约关系,这是现代管理的重要原则,必须遵守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